
蓝天白云下的黄河故道商丘段。 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
黄河故道在商丘境内绵延130多公里,是历史赋予这块厚重土地的生态与文化双重宝藏。近年来,商丘市通过项目引领、品牌塑造与文化赋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文旅文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千年故道焕发新生机。
项目带动 激活文旅发展新引擎
在梁园区,绵延44公里的黄河故道犹如一条生态长廊。这里有万亩湿地、万亩森林、万亩水面,“三个万亩”是梁园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王牌。秋风送爽,刘口镇天沐湖景区,游船、农家乐生意旺盛,随着天气逐渐凉爽,前来骑行、露营等进行休闲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介绍,这片水域面积达万亩的黄河故道湖泊,正通过深度开发“殷商文化”IP,打造特色水上研学项目——黄河故道文化产业园项目,与中青城投旅游河南有限公司洽谈合作,总投资15亿元分三期完成,已进行项目签约,计划建设摄影主题馆和非遗展示馆。
宁陵县依托万亩梨园资源,打造出“梨文化”特色文旅综合体,累计投入7400万元,建成包括中国农科院宁陵精神展馆、戏曲文创产业基地、潘从正教育学院等在内的研学培训与红色教育集群,打造《黄河故道梨花开》等精品文艺作品,进一步丰富黄河故道旅游体验和文化内涵。
黄河故道沿线各县(区)立足本地实际,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为黄河故道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黄河故道沿线国家A级旅游景区11家、乡村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0余家,培育打造了民权县王公庄村等5家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
品牌塑造 打造特色旅游名片
商丘市围绕黄河故道生态禀赋与地域特色,多措并举打造文旅品牌。
在生态旅游方面,梁园区投资1994万元新修13公里黄河路,为自驾游提供便利;商丘黄河故道湿地水利风景区内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吸引了很多省内外“驴友”,并配备了游客服务中心、救援站、卫生站等服务设施,以及游船码头、健身广场、儿童乐园等游玩设施;咀尖王渔村博物馆、千年古镇刘口镇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故道水文化;旅游业带动“大樱桃文化节”,形成多业态发展模式。
4月20日,2025民权马拉松暨第三届申甘林带生态马拉松赛在黄河故道的万亩槐林中鸣枪开跑。民权依托“十万亩林海十万亩水”,以“生态+体育”破圈,连续3年在春季举办生态马拉松比赛,把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
虞城县以黄河故道生态走廊为纽带,串联起黄河故道博物馆、郭土楼豫东竹海、郭老家传统村落等节点,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画卷,连续多年举办的“黄河故道湿地花海徒步穿越”活动,持续打响黄河故道的生态观光品牌。
文化赋能 让故道故事走向远方
商丘市将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让非遗融入生活,让富有文化和创意的文创产品成为传播黄河故道文化的载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白蜡杆在宁陵县的栽培历史悠久,宁陵县万亩白蜡杆基地是黄河故道的资源禀赋,见证了宁陵人民在治理黄河滩区时的智慧与创造力。2021年,白蜡杆种植与加工传统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蜡杆系列产品集工艺、艺术、实用与欣赏于一身,其美观大方的外观与绿色环保的理念相得益彰,赢得了国内如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及美、法、德等十多个发达国家的青睐。
虞城县的刘氏本草佩香技艺也在黄河故道文化的滋养下创新发展,其以商丘独有的植物“上力草”为核心原料,搭配多种黄河故道芳香中草药,采用古法制作流程,制作出药香手串、象棋、摆件和挂件等中药养生文创产品。其第五代传承人说:“我们将‘殷商之源在商丘’等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不仅让其有养生功效,更成为宣传商丘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在河南文博会、徐州文博会等平台亮相,还在2023年获得河南省非遗大赛特等奖,并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和韩国、法国等国家。
剪纸、木雕、木叶画、商锦、鱼灯……匠心独具的非遗传承人,将商丘本土传统非遗技艺融入创新设计,开发出特色旅游纪念品,既实现了文化传承,又创造了经济价值,用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讲好“商丘故事”,让黄河故道故事通过文创产品走向四方。(融媒体记者 司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