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木杆秤
老话常说“不识秤花,难以当家”。街头巷尾,集市村口,卖货的行商用粗糙的大手在光滑油亮的秤杆上灵活拨弄着秤砣,阳光照耀下,秤星闪耀出星星点点的光辉,这是属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独特的回忆。一杆秤,称量的不仅是重量,更称量了公平与良心,蕴含着我国传统社会朴素的价值观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
木杆秤作为商品流通中重要的衡器,在我国流传使用的历史十分久远。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制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作为我国有名的“衡器之乡”,河南省长葛市董村镇的制秤历史上可追溯至明朝末年。1865年,长葛成立“星秤会”,1943年全县已有制秤匠人七百多人。
刨秤杆
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盘、秤砣、秤星、秤环、秤纽等部件组成。选料、秤杆毛坯制作、刨光、打磨、划线、找眼、钻勾眼、包镶秤头、扎勾轴眼、会勾轴、下眼、装鞍卡、安刀子、安秤环、校秤、跑分母、上星、磨星、着色、赶星、打蜡等数十道工序工艺精细复杂,大都依靠手工完成,不仅考验着制秤匠人的制作水平,更是对耐心、细心和良心的考验。
打磨
木杆秤对用料的要求极为苛刻,纹路细腻、不易开裂、木质坚硬的洋槐、国槐、紫檀或者花梨木都是上等的材料。挑选出的材料经过凿、刨、打磨并在两端套上金属皮后,光滑笔直的秤杆才算见了雏形。
钻钩眼
包镶秤头
决定木杆秤准确与否的重要的工序是确定杆秤零刻度,秤钩上挂上砝码,将尚未成型的木杆秤挂起,制秤匠人用手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零刻度的位置便这样被确定了下来,这个位置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定盘星。
校秤
据传,古时木杆秤上除了起始的零位星以外,共有秤星十三颗,对应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南斗六星(殉星、妖星、义星、仁星、将星、慈母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加福、禄、寿三星,至此,十六两为一斤的规范化的权衡制度最终被确定下来。人们相信,这些古老的符号中蕴含着神奇的力量。作为传统商贸活动中的重要工具,木杆秤被人们视为裁判公平的代表,福、禄、寿三星的加入,除了是权衡制度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信用观念的集中体现。古时人们相信,如果商人在商贸时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缺“福”“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俱缺。
跑分母
百姓生活中,木杆秤作为吉祥物在重要场合中被使用,如建房上梁时将秤锤悬挂在梁上,新婚之日新郎用秤挑起新娘盖头,取“称心如意”的美好寓意。在我国部分地区,木杆秤被视为龙的化身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秤杆为龙身、秤钮为龙眼、秤钩为龙嘴、秤星为龙鳞。每逢阴雨天,长辈便取出木杆秤挂与门上,祈求天气早日放晴。
上星
制秤匠人千百年的坚守与传承,让小小的一杆秤,凝结了满满中国传统社会朴素的信仰。
着色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电子秤、托盘秤、计量秤的出现,木杆秤市场迅速萎缩,制秤匠人纷纷转行,流传千百年的董村木杆秤逐渐被人们淡忘。
赶星
如今,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董村木杆秤制作技艺作为河南省优秀的非遗项目,以全新的姿态再次被人们关注,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