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

商丘古文化旅游区邀您“考成归来逍遥游”

山水故事 2020-07-08 02:15

又到一年高考时,忆往昔,与朝阳同行,与星月为伴,十年寒窗苦,早晚勤作舟。我们苦过、累过、拼过、赢过,梅花香自苦寒来,大鹏凭风任逍遥。

愿各位考生信心满满、从容面对,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商丘古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应天书院,范公精神,历久弥新。

在高考季,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祝愿广大考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应天书院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批复曹诚的请求,并御赐书院匾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升府学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故事

应天书院的前身创办者——南都学舍的杨悫,为商丘虞城人,《宋史》称他“力学志勤,不求闻达”。当时有个将军叫赵直的对他十分欣赏,在他的支持下,杨悫建立私学,教授学生。有一天,杨悫正在家讲学,一个叫戚同文的青年慕名前来,杨悫就交给他《礼记》。谁知戚同文过目不忘,一天就能背诵一卷。杨悫十分惊异,就免费收留了戚同文。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书院在他支持下“其名声著天下”。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一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范仲淹学成于应天书院,后又授学于这所书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便形成于这一时期。范仲淹本来家居苏州,他两岁丧父后,母又改嫁朱氏,因不堪忍受别人的欺辱,便不辞而别,来到当时已大有名声的应天书院苦读诗书。从四年(1011)开始,他在书院熬过了五年苦读生涯。《宋史范仲淹转》载有范仲淹读书的情景:“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七年(1014),宋真宗驾临应天府。应天书院的学生蜂拥而出,前往观看,唯独范仲淹仍在院内读书。有人问他,为何错失良机而不去看看?他却回答:“异日见之未晚。”可以想见他在应天书院求学时坚强的毅力与远大的抱负。范仲淹终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以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的成绩考中进士,授广德军司里参军。宋仁宗时,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居丧。晏殊特聘服丧在家的范仲淹主讲于应天书院,范仲淹欣然受命。由于名师任教,整饬薛峰,四方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就学。范仲淹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谨严的治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言行,赢得了学生的拥护和爱戴。应天书院在全国的地位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俨然为中州第一学府。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愿过去的努力都化作七月的惊喜。

加油吧,少年!

责任编辑:肖洋 来源:商丘古城旅游
展开全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