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

科技研学游:给暑期加点“技术含量”

广角聚焦 2025-07-24 08:10

乘坐“沿着黄河遇见海”数字化电车体验“赛博影院”,在7D球幕飞翔影院“飞越蜀道”,组团沉浸式步入《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汴京……科技研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通过生动的体验和实践,让知识跳出课本,在孩子们心里绽放。暑期以来,各地聚焦研学需求,应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重点培育新场景、新业态,打造暑期文旅消费新热点。

漫游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盛夏的汴梁城骄阳似火,但比天气更炽热的是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内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暑期研学高峰期间,这座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化身“科技魔法盒”,XR(扩展现实)沉浸式电影《清明上河图:千年之约》、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以及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三大科技文旅项目同步发力,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研学团队在虚实交融中触摸千年宋韵,开启一场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快看!虹桥上的货郎走过来了。”7月22日,在清明上河园新落成的XR沉浸式电影《清明上河图:千年之约》的体验现场,十余名戴着轻量化VR设备的初中生正屏息凝神,脚下数百平方米的无束缚空间随着场景切换,给孩子们带来诸多惊喜。

作为一部北宋文化主题的XR(扩展现实)电影,《清明上河图:千年之约》将原力科技自主研发的“时空穿梭引擎”首次应用于文旅场景,基于《清明上河图》原画和史料,1∶1复原北宋城市风貌,打造“可漫游、可触发、可互动”的动态画卷,让今日的开封与千年前的北宋盛世同频共振。同时,该项目已实现多人同步沉浸式互动体验,可以邀约好友组队踏入这流动的历史,在汴京城中结伴同游,化身画中旅人,共赏汴京繁华。

“这种将历史知识转化为游戏机制的设计,让教材中的宋代文化瞬间鲜活起来了。”安徽研学团带队老师感慨,“孩子们边玩边学,回去都能当历史小讲师了。”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XR(扩展现实)世界的奇妙互动中时,景区不远处的球幕影院又传来了新一轮的惊叹声——随着座椅突然倾斜,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内爆发出阵阵惊呼。在直径12米的IMAX巨型球形银幕前,前来研学的海南小学生陈昊兴奋得满脸通红:“这比过山车还刺激!”

据该项目的技术团队介绍,该系统通过气味模拟器、温感装置和动态座椅,构建出“五感通联”的沉浸场域。座椅模拟的上升、俯冲、滑翔动作,让观影者仿佛驾驭神鹰俯瞰汴河两岸:时而穿梭于车水马龙的北宋东京市井,时而沉入黄河深处见证城摞城的自然奇观。自2023年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以来,该项目每天都吸引大量游客排队体验,暑假期间,由于影院清凉舒适,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科技打卡点。

白天的科技互动让孩子们对北宋风华意犹未尽,夜幕下的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以更恢宏的叙事,为文化研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个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中,700多名演员在激光投影的加持下,将《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与《东京梦华录》的文学意象熔铸成70分钟的视听体验。开篇即投出动态版《清明上河图》,8首经典宋词与《清明上河图》画卷交织,精心选择的北宋印象扑面而来——繁华市景、《水调歌头》的豪迈气概、《雨霖铃》的离愁别绪,在声光电影中次第绽放。

“我们拒绝为技术而技术,三大科技文旅项目的成功,都源于清明上河园对‘文化活态传承’的深刻理解。我们所有创新都围绕‘让千年名画活起来’的核心目标。”清明上河园景区营销总监石占良说。

石占良表示,未来,清明上河园景区将持续打造多样化、差异化的文旅项目,结合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通过科技赋能,让千年名画“活”起来、动起来,让游客直观地、沉浸式地感受《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园的独特魅力。(记者  张莹莹)

沉浸式研学空间成为“见识课堂”

“沿着黄河遇见海,我们最终抵达东营黄河入海口,看那漫天纷飞的鸟浪与海天共舞……”暑假期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沿着黄河遇见海”数字化沉浸式电车里,山西游客王晨璐带着孩子体验了一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觉盛宴。

这辆数字电车,发车瞬间就化身4D特效与AI算法相结合的“赛博影院”。除了16K环幕影像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真人NPC“电车车长”也会带领游客以角色叙事的方式融入剧情。

王晨璐说:“现在的孩子们都是跟随科技的脚步长大的。他们对于科技感十足的文化旅游产品兴趣更大,更愿意去体验,而且能够玩出门道。”如今,“沿着黄河遇见海”数字化展示项目已成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新地标。

科技正在为山东文化旅游研学市场带来更多体验感和趣味性。近年来,山东聚焦孩子们的研学需求,在文旅研学市场重点培育新场景、新业态,侧重应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烟台崆峒胜境、泰安石敢当文化园《泰岳伏魔录》、墨子鲁班古代科技文化展览馆、歌尔元宇宙等标杆项目。同时,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与智慧场馆建设,优化升级“山东公共文化云”平台,打破省市县三级文化资源壁垒,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完善“好客山东 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以及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博物馆数字平台、艺术工作平台、珍贵古籍智慧平台、非遗数字管理平台等,强化互联互通。

如今,山东适合孩子们开展文旅科技研学的项目层出不穷。

泰山脚下的“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馆,运用场景融合、虚拟现实、裸眼3D等数字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泰安的人文风情和民俗文化。在济宁市曲阜市蓼河古街,通过前沿光影科技推出的沉浸式夜游《久仰曲阜》,全景式展现曲阜的历史文脉故事。在济南市,山东中铁文旅发展集团高质量打造、推出“铁味十足”的铁路研学产品体系,邀请“机车爷爷”为孩子们讲解机车型号等铁路知识,开展机车模拟驾驶,教授孩子们学习铁路手信号安全旗语、科普小课堂体验VR(虚拟现实)技术和火车模型拼插等铁路研学活动,弘扬工匠精神。

不仅如此,山东还探索沉浸式体验、数字演艺、低空文旅等新业态,以泰山、崂山等景区为试点,创新开展无人机编队表演、低空观光航线等项目,构建“空中+地面”的立体化旅游体验,满足游客个性化、差异化文旅消费需求。

7月20日,坐落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的山东华威通航尼山运营基地内,来自济宁市的孩子们正在这里排队等待,他们不远处是崭新的直升机,能够提供低空研学项目。

山东华威通航尼山圣境空中游览项目根据当地的地理和景观特点,精心设计不同飞行航线,串联尼山圣境、尼山孔庙及周边世界文化遗产。孩子们可以乘坐直升机从高空领略尼山的磅礴气势,感受尼山圣境景区的建筑与园林的文化韵味。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依托现有尼山运营基地优势,到2027年前,当地将规划建设150亩尼山航空主题文化园,打造“科普教育+飞行体验”双核心板块,形成“空中游览+地面研学”的文旅闭环。

目前,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已具备良好基础。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科技型文化企业达1135家,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的29.1%;实现营业收入4586.5亿元,占比高达59.9%。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联合相关部门,用好文化科技融合的优势,继续深化“好客山东·见识齐鲁”品牌的研学产品、主题线路和体验场景,让每一处研学旅游空间都成为“见识课堂”。(记者  苏  锐)

“科技魔法”将知识“玩”进孩子们心里

当垃圾处理厂化身光影交错的童话森林,当千年蜀道在16K球幕上呼啸而过,当三国英雄透过AR(增强现实)眼镜与你隔空对话——四川的研学旅游,正被一股强大的“科技魔法”重塑。告别枯燥的展板与说教,当地正以沉浸式、互动化体验,将知识“玩”进孩子们的心里,开启一场场科技含量满满的研学探索。

近日举办的2025四川省研学旅游推进大会上,位于成都新津的海诺尔成都环保科普基地成功入选四川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该基地依托环保发电厂,巧妙利用原有设施,通过科技应用和3D动画《垃圾怪》,生动呈现“变废为宝”的神奇历程,打破公众对垃圾处理的刻板印象。

“走进大厅,高科技光影互动即刻开启,如梦似幻的迷雾森林幻境与森林墙绘,让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陪孩子到基地参加暑期研学的家长张蓉表示,孩子在基地影院观看裸眼3D动画《垃圾怪》,了解到平时看似无用的生活垃圾也能变为绿色电能,为城市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电力;还可以亲手触发裸眼3D光雕工艺流程墙,看垃圾如何经历水、气、声、渣、灰、电这6段神奇之旅,在研学中了解垃圾处理工艺的发展历程、垃圾分类以及垃圾发电的优势等丰富信息,环保知识在趣味互动中深入人心。

科技力量也为四川各市州文旅研学打开了新视野。2月15日,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在四川巴中举行。活动当天,国家级科普视听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恩阳科普大视界研学基地正式启用。该园区拥有16K沉浸式、超高清LED球幕飞翔影院,以及元宇宙光影聚落等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其精心打造的大巴山影像记忆馆通过多媒体互动科技以及经典传媒展品等技术手段,重现巴山傩戏、巴山皮影、巴山剪纸等技艺,生动展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学生可坐上动感座椅,在16K超高清7D球幕飞翔影院里‘飞越蜀道’,见证米仓古道从秦汉驿道到现代交通的千年蝶变,从长征火箭发射到‘蛟龙’深潜,全景体验我国航天、航海的里程碑式成就。”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研学结合网络视听科技、文化博览、动漫科幻与影视科普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亲自操作人工智能设备,体验“嫦娥奔月”“蛟龙下海”“天宫一号”等数十个大国重器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自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举办以来,该基地人气持续攀升,单日最高游客接待量已突破万余人次。

在四川,历史与文化类的研学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示方式,众多文博场馆通过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创造出全新的观展体验。

“‘诸葛连弩’的机械原理是什么?”今年暑假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学,解答你诸多疑惑的可能是AI数智人“小诸葛”。该产品自“5·18国际博物馆日”登场以来,凭借智能讲解、语音对话、文字输入等多模态交互能力受到研学群体的欢迎。

不仅如此,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还于6月14日发布“三国智旅”研学项目。该项目将声光电沉浸式效果、智能眼镜、AI机器人等科技元素运用于非遗体验、剧本探游、手工制作、角色扮演、亲子互动等形式。其中,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的AR(增强现实)眼镜导览正在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实现跨时空交互。

“孩子们佩戴好AR(增强现实)眼镜,跟随导览手册指引,来到对应点位及英雄塑像前,AR(增强现实)眼镜便会自动识别,进行内容呈现,孩子们可在眼镜中与蜀汉英雄面对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精准呈现点位及人物原貌,博物馆运用了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深入细致地还原了每一处细节,让科普内容以直观可视的方式呈现。“比如,在三义庙两廊分布着8个刻有三国经典故事的画像碑,学生通过AR眼镜看去,石碑中的人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将《三国演义》中对应的情节在眼镜中重现。”该负责人说。

7月15日,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启幕的“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更是融合了光影感应、动态动画等现代技术,打造传统民俗与数字艺术共生的沉浸式文旅研学新场景。展览将民俗中的祈福传统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交互语言,学生只需让身影自然投射至感应区域,动画中文昌帝君便会提笔蘸墨,以古朴的笔触即时写下专属祈福语,让“笔落成文”的意象从古籍记载变为具象互动。

此外,“金榜题名”互动展项以“科举取士”的传统仪轨为原型,融合触屏交互、即时评分等技术,学生通过触屏选择答案,答题结束后,系统会根据正确率即时评定“状元”“榜眼”“探花”的等级,实现从“机械答题”到“文化浸润”的升级。(记者  付远书)

责任编辑:肖洋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展开全文

精彩推荐